機構概況
|
歷史沿革
一、1938~1949年,建所創(chuàng)業(yè)時期? 地域特殊、地貌復雜、氣候多樣,云南孕育的植物種類十分豐富,是國內(nèi)外學者關注的熱點地區(qū)。最早采集中國植物標本的是歐洲人,可追隨到17世紀中葉,在過去的400多年里,到中國采集植物的外國人達300余人,采集標本達120多萬份,中國植物物種70%以上的模式標本存于國外各大標本館。從19世紀開始國外學者足涉云南,考察和采集植物標本,有英國外交官A. Henry、法國人P. Vial、H. Leduc、Tanant(均為法國駐蒙自領事)等,20世紀有法國人J. P. Cavaletie、F. Ducloux(均為法國天主教神甫)、英國人F. Kingdon Ward(植物學家和探險家)、G. Forrest(愛丁堡采集員)、奧地利人H. Handel-Mazzetti、瑞典人H. Smith等。中國學者鐘觀光開國人赴云南采集之先河,1919年到大理采集標本。此后,秦仁昌、蔣英、鄭萬鈞、汪發(fā)纘、郝景盛、劉慎諤、俞德浚、蔡希陶、王啟無、馮國楣等先后入滇采集,為昆明植物所前身云南農(nóng)林植物研究所的成立奠下基礎。? 1938年,北平靜生生物調(diào)查所和云南省教育廳合辦的云南農(nóng)林植物研究所成立,胡先骕任所長(1938-1950),嚴楚江任副所長(1938-1940),次后,汪發(fā)纘(1938-1940)、鄭萬鈞(1940-1943)、俞德浚(1943-1947)、蔡希陶(1947-1950)任副所長。? 成立于抗戰(zhàn)烽火中的農(nóng)林植物所,集聚了胡先骕、嚴楚江、汪發(fā)纘、唐進、陳封懷、陳煥鏞、匡可任、王啟無、鄭萬鈞、俞德浚、張英伯、蔣英、蔡希陶等著名植物學家,在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下,進行了包括森林樹種、經(jīng)濟植物、藥用植物的調(diào)查采集、煙草的引種栽培試驗、云南松地理種源的生態(tài)習性觀察和重要喬灌木植物的繁殖試驗等多項研究。編輯出版年度研究匯報。? 二、1950~1976年,鞏固、恢復時期? 1950年,昆明解放后,原云南農(nóng)林植物研究所被接收改建為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昆明工作站,蔡希陶任主任。? 在中國科學院和植物研究所的領導和部署下,昆明工作站集中主要科研人員參加了橡膠宜林地考察、經(jīng)濟植物的引種栽培試驗研究、茶花的生物學特性觀察和栽培栽培研究、云南熱帶生物資源考察和中蘇聯(lián)合考察紫膠寄主植物資源聯(lián)合考察等與國家經(jīng)濟建設密切相關科研任務。建立了植物分類組、種苗組、標本分類組、植物園、圖書資料組等科研組織,籌建元江保植站。此期間,一批大學畢業(yè)生分配到所工作,增加工作站的新生力量。? 1957年,三幢品字形科研大樓竣工,極大改善昆明工作站的科研硬件條件。昆明工作站的科研工作緊密結(jié)合國家需求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1958年,開始籌建昆明植物研究所,向中國科學院上呈報昆明工作站轉(zhuǎn)升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請示報告。? 1959年,中國科學院批準成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命吳征鎰為所長,蔡希陶、蒲代英為副所長。同年,開建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蔡希陶兼任主任,周鳳翔任副主任。? 1962年,改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分所,吳征鎰任所長,蔡希陶、蒲代英任副所長。? 1966年,昆明分所的科研單元有植物分類研究室、植物資源化學研究室、植物生理研究室、昆明植物園、地植物組、土壤組等研究單元,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大勐籠熱帶森林生物地理群落站、麗江高山植物園、元江引種站的建成,擴大了研究所研究領域的覆蓋面。昆明植物所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同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原所領導靠邊,成立革命委員會籌備組,羅鴻源任組長,李生堂、張斌任副組長。? 1968-1970年,成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分所革命委員會,主任暫缺,何泰怡、劉忠福、蔡友昌任副主任。? 1970年,整所下放云南省管理,改為云南植物研究所,歸口云南省科委領導。? 1971年,吳征鎰任所革命委員會主任,增加趙元禎(1971-1976)、晉紹武(1974-1976)、陳家杰(1975)、張敖羅(1975-1976)、段亞華(1975-1976)為副主任。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改為云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歸口云南省科委和西雙版納自治州雙重領導。? 整個文化大革命期間,軍宣隊、工宣隊進駐研究所,以“文革”為主,延續(xù)十年,科研基本停頓,時光耽誤。所幸昆明植物所的整體建制和主要實施設備未受重大損壞。1976年后,迎來科學的春天,昆明植物所猶如青春煥發(fā),得以迅速復興。? 三、1977-1996年,科技體制改革和發(fā)展時期? 1978年,中國科學院決定收回原屬研究所,改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所革命委員會于1979年撤銷,恢復所長制,中國科學院任命吳征鎰為所長,蔡希陶(1979-1981)、張敖羅(1979-1983)、徐達(1980-1986)、周俊(1980-1986)、車奇云(1982-1983)為副所長。時云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云南熱帶植物研究所。? 1983-1986年,中國科學院任命吳征鎰為名譽所長,周俊任代所長,1985年,正式任命周俊為所長,蘇蓉生(1983-1985)、王守正(1983-1986)、陳書坤(1985-1986)為副所長。? 1987年,中國科學院決定調(diào)整云南的生物研究所,將云南熱帶植物研究所的群落室與昆明分院生態(tài)研究室合并建中國科學院昆明生態(tài)研究所,其他部分合并昆明植物所,新建民族植物研究室。吳征鎰任名譽所長,周俊任所長,裴盛基、陳書坤、王守正(1987-1988)、許再富任副所長。? 1990-1994年,中國科學院任命孫漢董為所長,許再富、呂春朝、辛正才為副所長。? 1995-1998年,中國科學院任命許再富為所長,郝小江為常務副所長、呂春朝為副所長。1996年底,中國科學院決定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從昆明植物所建制分出,昆明生態(tài)研究所整所并入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許再富任調(diào)整后的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籌建組長。? 四、1997~2008年,科技創(chuàng)新時期? 1997-2001年,昆明植物所領導班子提前換屆,任命郝小江為所長,劉培貴、李德銖、楊永平為副所長。? 2002-2005年,任命郝小江為所長,孫航為常務副所長,劉培貴、李德銖、楊永平為副所長。? 2006-2008年,任命李德銖為所長,孫航、劉吉開、楊永平、甘煩遠為副所長。? 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國家進入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發(fā)展。1987年和1996年經(jīng)歷兩次重大體制調(diào)整后,在國家和中國科學院的關懷和支持下,昆明植物所建成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xù)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地理與生物多樣性院重點實驗室和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zhì)資源庫等重點研究單元,學科布局和科研特色進一步優(yōu)化;綜合科研大樓、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樓、種質(zhì)資源庫大樓、標本館、圖書館、物業(yè)中心大樓、研究生公寓和文化廣場等竣工,科研區(qū)建設煥然一新;科研實施設備和儀器裝備得到大幅提升;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進一步完善,科研隊伍的素質(zhì)、結(jié)構和數(shù)量空前提高和改善,一代年輕而優(yōu)秀的科技人員肩負著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任,昆明植物所進入嶄新的知識創(chuàng)新發(fā)展時期。?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