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傳媒掃描
【開屏新聞】“生物多樣性宣傳周”采訪團啟程 ,10285種野生植物種子保存在昆明 文章來源:春城晚報-開屏新聞 | 發(fā)布時間:2020-12-07 | 作者:楊質高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閉】
12月3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采訪在昆明啟程。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活動由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COP15云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云南廣播電視臺承辦。宣傳周期間活動精彩紛呈,中央駐滇新聞媒體、省內主流新聞媒體組成“生物多樣性宣傳周”采訪團,將深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等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地現(xiàn)場采訪。 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采訪團參觀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子博物館,了解了一粒種子收集后是如何處理、保存的。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宏偉介紹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立82年來,為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的持續(xù)利用和產業(yè)發(fā)展開展了系列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19年12月,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共收集保存植物種子、植物離體材料、植物DNA、動物細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類種質資源23546種,共248593份/株/條。其中,野生植物種子10285種,共82746份,占中國種子植物物種總數(shù)的35.2%。現(xiàn)已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植物種子庫。
2008年,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率先在全國成功實施極小種群物種保護行動。2013年,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工作被樹立為典型,經驗被全國借鑒。目前,全省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設了14個保護小區(qū)(保護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受保護對象物種達44個。華蓋木、漾濞槭、巧家五針松等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種群10萬余株,回歸3000多株,遷地保護的華蓋木、滇桐等已開花,部分種類能正常結實。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轄昆明植物園和麗江高山植物園收集保存7000余種,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保護植物300余種;麗江植物園保存高山、亞高山2000余種,其中原生種1000余種。
隨后,采訪團來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參觀珊瑚礁物種育種實驗室、大型儀器中心,并進行了集中采訪。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始建于1959年。自建所以來,先后深入橫斷山脈、無量山、高黎貢山、青藏高原等開展系統(tǒng)的資源考察和區(qū)系分類研究,足跡幾乎遍布云南的所有山脈和水系。1986年,昆明動物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野生動物細胞庫。1992年,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保護生物學中心。進入21世紀,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有了新的發(fā)展。在張亞平院士的帶領下,形成了“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生物與地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特色,組建了一批前沿創(chuàng)新團隊,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 2020年12月3日) 來源:https://appkp.ccwb.cn/news/202012/20201203220421FU6UH0.html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