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科研進展
該項目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通過采用植物化學的分離提取、結構鑒定、活性篩選等研究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展開了對具有代表意義的葫蘆科植物的化學成分的結構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并取得如下成果: 1、發(fā)現了一系列葫蘆科化學成分新資源:首次,解析了藥物雪膽素的結構,并發(fā)現了中華雪膽、大籽雪膽、馬銅鈴雪膽、藤三七雪膽、肉花雪膽、多果雪膽、金佛山雪膽、大序雪膽、大序大花雪膽等九種高含量雪膽素的資源植物;其次,從中華雪膽中發(fā)現了具有促溶作用的雪膽皂苷HMa2和HMa3,為深度開發(fā)利用雪膽屬植物提供了基礎;第三,從云南西雙版納產翅子羅漢果中發(fā)現新的甜味苷-翅子羅漢果I (siamenoside I) ,其甜度為蔗糖的563倍,是目前世界上最甜的葫蘆烷甜味劑新資源;第四,從棒槌瓜藤莖中發(fā)現了含量高達3%以上的達瑪烷三萜配糖體棒槌瓜苷A,該植物是人參皂苷類或達瑪烷皂苷新資源。 2、提出了葫蘆素類化合物結構分類的新模式,將原來5個類型重新分為12個結構類型,在學術界研究葫蘆素三萜及變型葫蘆素結構分類的判斷模式上產生了影響。 3、在葫蘆科植物的化學成分研究的基礎上,以我國產葫蘆科植物為主體,從化學系統(tǒng)學的角度,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葫蘆科化學分類學系統(tǒng),全面地反映了葫蘆科植物化學成分結構對Takhtajan分類系統(tǒng)的輔證。 項目通過對23種葫蘆科植物的化學成分及生理活性研究,發(fā)現了112個新天然化合物,特別是雪膽植物中的雪膽雙糖、雪膽酰亞胺A、十一葉雪膽素A 和B、土貝母中的土貝母甙I-III及苦瓜植物中的三降、五降葫蘆素等新穎的化合物或結構類型,為天然產物數據庫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共發(fā)表論文近40篇,對葫蘆科藥用植物,特別是雪膽、羅漢果、棒槌瓜、苦瓜的開發(fā)和持續(xù)利用提供比較充分的理論依據和基礎,對葫蘆科化學成分新資源的持續(xù)利用具有重要學術及指導意義。項目的研究內容和取得的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葫蘆烷新穎結構化合物的研究發(fā)現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專家同時建議進一步拓寬葫蘆科化學成分的藥理活性研究,加快其資源的深度開發(fā)利用。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