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科研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竹亞科青籬竹族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文章來源:種質資源庫 | 發(fā)布時間:2012-05-03 | 作者:張玉霄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閉】 竹亞科青籬竹族 (Arundinarieae) 約有32屬600種,既包括了全球經(jīng)濟價值最高的竹種如毛竹,也包括了箭竹、方竹、冷箭竹等國寶大熊貓賴以生存的主食竹種,分布于亞洲、非洲和北美溫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東亞是該族的現(xiàn)代分布中心。青籬竹族具有多樣化的形態(tài)特征,比如,地下莖包括單軸型、合軸型和復軸型三種,節(jié)上的分枝數(shù)目從1至多數(shù),花序包括單次發(fā)生花序和序次發(fā)生花序兩種,雄蕊數(shù)目包括1輪(3枚)、2輪(6枚),是竹亞科中分類學問題最多的一個類群,也是禾本科分類學的難點之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組多年來致力于竹亞科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該組在2010年獲云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的基礎上,近年來利用8個葉綠體DNA片段對青籬竹族146個代表種進行了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重建,結果表明青籬竹族可以劃分為10個分支,各個分支之間的關系未得到解決,該結果與經(jīng)典分類存在較大差異 (Zeng C-X, Zhang Y-X, Triplett J K, Yang J-B, Li D-Z, 2010.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6: 821-839)。此后,又探討使用了第二代測序技術對該類群進行葉綠體(Zhang Y-J, Ma P-F, Li D-Z. 2011. PLoS ONE 6(5): e20596.)和線粒體全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定(Ma P-F, Guo Z-H, Li D-Z. 2012. PLoS ONE 7(1): e30297.),開展了該族的系統(tǒng)發(fā)育基因組學研究。 為了進一步闡明青籬竹族復雜的進化歷史,該組張玉霄博士和曾春霞博士通過對該族25屬108種植物的廣泛取樣,利用單拷貝(或低拷貝)核基因GBSSI序列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表明,基于GBSSI的基因樹中包括13個主要分支。在屬的水平,這些分支比葉綠體片段具有更好的分辨率,但葉綠體和核基因系統(tǒng)樹存在沖突(見圖1),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信息位點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由不完全譜系分選、雜交和基因漸滲引起。此外,結合分子系統(tǒng)學、形態(tài)學、細胞學和地理分布,首次提出短穗竹(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和月月竹(Chimonobambusa sichuanensis)等為雜交起源?;驑渲g的沖突以及基因樹與形態(tài)分類的沖突,表明青籬竹族具有復雜的進化歷史,需要重新評價一些重要形態(tài)學性狀的分類學意義。 研究結果以“Complex evolution in Arundinarieae (Poaceae: Bambusoideae): Incongruence between plastid and nuclear GBSSI gene phylogenies”為題發(fā)表在生物系統(tǒng)發(fā)育與進化領域的專業(yè)期刊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Zhang Y-X, Zeng C-X, Li D-Z, 2012. MPE 63: 777–797)。文章鏈接為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5790312000760。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 31100148 & No. 31100165)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KSCX2-EW-J-24)的支持。 圖1 青籬竹族葉綠體基因樹(左)和核基因樹(右)。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