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科研進展
植物內生菌次級代謝產物研究揭示了一種新的環(huán)庚三烯酚酮生物合成機制 文章來源: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xù)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 發(fā)布時間:2016-09-30 | 作者:顏一軍 | 瀏覽次數: | 【打印】 【關閉】 植物內生菌(Endophyte)是指其生活史的一定階段或全部階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內部的真菌或細菌。它們與植物的關系為互惠共生,其代謝產物可能能刺激植物生長發(fā)育,提高寄主植物對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的抵抗能力,使得植物內生菌成為生物防治中有潛力的微生物農藥、增產菌或生防載體菌的重要來源。同時植物內生菌也是目前天然藥物活性分子發(fā)現的重要來源。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黃勝雄研究組以此為研究方向,對藥用植物內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進行了系統(tǒng)性研究。在實驗室成功構建了藥用植物內生菌的分離鑒定、活性篩選、活性化合物提取以及生物合成的研究平臺。從多種藥用植物,如三七、重樓、龍血樹和茶樹等中分離了近2000株植物內生真菌和放線菌,從中發(fā)現了多個結構新穎的化合物,例如與云南大學微生物研究所趙立興課題組合作從傳統(tǒng)中藥三七中分離得到內生真菌Penicillium manginii YIM PH30375,并從其發(fā)酵液中分離到一種新的聚酮來源的含7個環(huán)的聯苯類二聚體化合物Duclauxamide A1。并通過晶體衍射和13C NMR DFT 計算確認了其絕對構型,糾正了duclauxins類化合物長期存在的C-9’R構型的錯誤。研究成果以“New Duclauxamide from Penicillium manginii YIM PH30375 and Structure Revision of the Duclauxin Family”為題發(fā)表在Organic Letters(2015, 17 , 1146)。 最近通過對茶樹(Camellia sinensis)中分離得到內生放線菌Streptomyces sp. KIB-H033,的代謝成分研究,分離得到了具有吡啶環(huán)、環(huán)戊酮環(huán)、環(huán)庚三烯酚酮環(huán)、呋喃環(huán)及吡喃環(huán)五環(huán)并構的新穎骨架的托酚酮類天然產物羅博盧酮A和B(rubrolone)。而其中的羅博盧酮 B具有一個稀有的苯甲酸-吡啶環(huán)內鹽基團。通過ECD譜圖的計算確認了該化合物軸手性。由于自然界含有托酚酮環(huán)的天然產物相對較少,而且其環(huán)形成的生物合成化學機制研究不夠深入,僅有一篇關于真菌代謝托酚酮類化合物密擠青霉酸(stipitatic acid)生物合成的報道(PNAS, 2012, 109, 7042)的文獻。通過13C-標記的醋酸鹽的喂養(yǎng)實驗初步研究了其生物合成碳原子的來源并推測羅博盧酮獨特的環(huán)庚三烯酚酮環(huán)結構骨架苷元是由微生物二型聚酮合酶(type-II PKS)參與合成的,其間還經歷了復雜的氧化重排過程。該發(fā)現與真菌中托酚酮類化合物密擠青霉酸(stipitatic acid)環(huán)庚三烯酚酮環(huán)的合成明顯不同,代表著一個全新的環(huán)庚三烯酚酮環(huán)生物合成的化學機制。研究成果以“Tropolone Ring Construction in the Biosynthesis of Rubrolone B, a Cationic Tropolone Alkaloid from Endophytic Streptomyces”為題發(fā)表在Organic Letters(2016, 18, 1254)。論文發(fā)表后,該研究還被綜述雜志Natural Product Reports (Nat. Prod. Rep., 2016, 33, 742)評選為熱點研究化合物(Hot off the Press)。 圖:(A)羅博盧酮 B喂養(yǎng)實驗及13C標記模式;(B)已報道的真菌代謝天然產物密擠青霉酸中環(huán)庚三烯酚酮的生物合成機制;(C)本研究推測的羅博盧酮中環(huán)庚三烯酚酮結構單元的生物合成機制。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