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工作進展
第二期羊肚菌標準化和規(guī)?;N植及風險防控培訓班舉辦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 | 發(fā)布時間:2018-10-25 | 作者:趙琪 | 瀏覽次數: | 【打印】 【關閉】 10月17日至19日,由中國菌物學會野生菌保護專業(yè)委員會、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yè)分會和全國科學院聯(lián)盟生物多樣性領域分會聯(lián)合主辦,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院重點實驗室和易菇網承辦的“第二期羊肚菌標準化、規(guī)?;N植及風險防控培訓班”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一樓報告廳成功舉辦。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黨委書記董云社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先后致辭,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趙琪主持開班儀式。
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黨委書記董云社研究員致辭 來自新疆、四川、貴州、重慶、山西、陜西、青海、甘肅、湖北、河南、福建、廣東、遼寧和山東等省區(qū)的100余位學員參加了本次培訓班。培訓班得到了云南菌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諸城良工機械有限公司的部分資助。
培訓班會場
培訓班部分學員合影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院重點實驗室執(zhí)行主任楊祝良研究員從羊肚菌資源價值、羊肚菌研究情況、中國羊肚菌物種多樣性研究、中國羊肚菌物種多樣性、羊肚菌的資源利用等方面介紹了中國羊肚菌資源及其利用進行了詳細交流。
楊祝良交流 國家食用菌產業(yè)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研究員、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食藥用菌研究中心主任趙永昌研究員講解了羊肚菌規(guī)?;a業(yè)化種植風險及防控等相關問題,他表示羊肚菌種植是“三高”項目,即“高收益【產量(菌種+種植+管理+采收)X價格】 、高投入(5000-10000元/畝)、高風險(顆粒無收)”,盡管已攻克了羊肚菌人工種植技術,但在菌種、管理、采摘等諸多環(huán)節(jié)都影響收益。從全國來說,純種植階段整體處于不盈利狀態(tài)(盈利:持平:虧損=1:1:1)。針對羊肚菌產業(yè)“三高”情況,趙永昌研究員結合羊肚菌種植產業(yè)存在的問題和現狀,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調查優(yōu)先穩(wěn)字當頭,二是優(yōu)良菌種高產命脈,三是種植管理規(guī)范有序?!皬南嚓P媒體對2017年全國7萬余畝的播種面積統(tǒng)計看,至少有數萬畝‘出菇少’或‘不出菇’,播種總面積的近一半沒有產生有效益的理想產量。因此,羊肚菌種植一定要有理性認識和客觀評價,不能盲目跟進?!?/span>
趙永昌作報告 新疆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魏鵬研究員向參訓學員介紹了新疆羊肚菌產業(yè)發(fā)展現狀及風險分析,他表示“十二五”末期,隨著四川等地羊肚菌種植的普及,新疆自2015年陸續(xù)引進羊肚菌種植技術,種植模式主要為設施栽培,林下栽培和陸地網棚栽培。新疆羊肚菌種植分布區(qū)域主要在伊犁河谷,博州、昌吉州的部分縣市及部分農牧團場,產量從畝產200多公斤到幾十公斤不等,還有部分種植戶顆粒未收,差別極大,對部分種植戶造成較大損失。究其原因,除人為原因外,種植技術和菌種是主要因素。2017年秋播,2018年春季出菇的更是導致大部分種植戶損失慘重(倒春寒),對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嚴重損傷。
魏鵬作報告 重慶美哉菌業(yè)有限公司技術總監(jiān)譚方河作《中國羊肚菌室外營養(yǎng)袋栽培技術的由來及風險控制》報告時表示,外營養(yǎng)袋技術與有效的栽培品種和恰當的栽培管控技術相結合,歷經十五年,逐漸形成我國羊肚菌室外大田栽培的三大技術支撐,即以品種技術為基礎,外營養(yǎng)袋技術為核心,栽培管理技術為橋梁。其中最為核心、最為關鍵的要素就是外營養(yǎng)袋技術的應用,沒有了外營養(yǎng)袋就沒有真正的羊肚菌商業(yè)化技術,雖然目前我國羊肚菌發(fā)展勢頭如火如荼乃至勢不可擋,就羊肚菌商品化栽培技術而言,還僅僅是個開端,還不是屬于成熟的商業(yè)化栽培技術。
譚方河作報告 重慶市師范大學副教授杜習慧博士向與會學員介紹了全球羊肚菌遺傳特性及馴化風險分析等問題,并重點分析了“1+1分子”檢測技術的原理及適用范圍等。
杜習慧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趙琪高級工程師作《羊肚菌良種選育、技術風險及其防控措施》報告時在“1+1分子”檢測、出菇實驗、菌種保存等方面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表示,菌種退化會導致菌絲體生長緩慢,對環(huán)境、雜菌等的抵抗力變弱,子實體形成期提前或推后,出菇潮次不明顯等現象。引起菌種退化的原因很多,其中菌種不純和基因突變是主要原因,另外溫度過高、不同菌株的混合栽培等都會引起菌種退化。
趙琪作報告 “針對凍土地區(qū)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結合初步掌握的羊肚菌生理特性和生長發(fā)育需求,設計建造適宜的羊肚菌人工栽培設施,主要是在設施內外配備滴灌和微噴霧系統(tǒng),覆蓋特殊棚膜與棉被,更好地人為調控溫度、濕度、光照等棚內環(huán)境因子,滿足羊肚菌的生長發(fā)育需求?!标兾魇∮芰质杏荜枀^(qū)岔河則鄉(xiāng)馬合農場張彥飛場長在談及凍土地區(qū)羊肚菌設施栽培關鍵技術時表示,通過選育優(yōu)良品種(菌株),配套科學的栽培管理措施,獲得優(yōu)質穩(wěn)產高產目標。構建凍土地區(qū)羊肚菌設施栽培技術體系,實現產業(yè)化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張彥飛場長還從菌種制備、土壤準備、播種方法與上凍前管理、土壤解凍與菌絲恢復期管理、原基促成管理、菌絲分化幼菇期管理、幼菇到成菇期管理、釆收與催發(fā)二潮菇管理等方面介紹了凍土地區(qū)羊肚菌設施栽培關鍵技術。他講到,幼菇到成熟一般8-10天,根據不同品種菇帽長到8-14公分時即可採收,大多數採收完后再上一次透水,重點做好降溫管理。二潮菇的生長期要比一潮菇短,一般15-20天即可采收。二潮菇產量因土質與一潮菇產量相關,有條件的地方可出第三潮菇。
張彥飛作報告 塔里木大學食用菌研究所胡建偉教授向參訓學員介紹了南疆地區(qū)羊肚菌栽培風險防控,他主要講授了溫室大棚、大棚(冷棚)、遮陽網露天栽培三種南疆栽培羊肚菌主要的模式。通過對比三種栽培模式,胡建偉教授認為溫室大棚是南疆種羊肚菌的首選,因為選用溫室大棚種植羊肚菌,具有保溫、保濕效果好,溫、濕度、光照可調,不加溫最低地溫可在零度以上等優(yōu)勢,能夠更好的控制羊肚菌在生長過程中溫度、通風、水、土壤、濕度、外援營養(yǎng)袋等關鍵問題。
胡建偉作報告 四川菌益儂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亞在作《羊肚菌標準化采收差異化盈利模式及市場風險分析》報告時談及未來發(fā)展方向時,張亞總經理表示,羊肚菌的鮮銷比重會越來越大,在未來的兩三年內羊肚菌的鮮貨銷售預計將達到每日15-20噸的銷量;干貨市場將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的銷售增長,主要以精剪品為主,工業(yè)級干品為輔的干貨供應趨勢;而凍品羊肚菌市場當下發(fā)展滯后,主要是準入門檻較高,受制于渠道以及運輸鏈條的不完善,所以進展緩慢,而羊肚菌凍品銷售,正是未來羊肚菌巨大潛在市場的重要單元,可以利用大眾化的商超,借助于羊肚菌凍品這樣的產品方式,進入廣大普通消費者人群的餐桌。
張亞作報告 新疆農墾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武冬梅副研究員在談及新疆北疆地區(qū)羊肚菌資源及其利用時講到,新疆野生羊肚菌人工栽培工作起步較晚,新疆農科院2003年開始野生羊肚菌的馴化工作;2009年趙琪博士在新疆伊犁巴依拖海鄉(xiāng)種植羊肚菌;2012年開始逐漸伊犁昭蘇縣政府很重視這種野生資源,通過相關項目申請和派出人員去內地學習栽培技術、請相關專家來疆技術指導等手段開展野生羊肚菌人工馴化栽培工作,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經過3年的試種,于2015年在昭蘇縣阿克蘇鄉(xiāng)試種成功,所用菌種為四川引進菌種,出菇情況也不容樂觀。針對北疆地區(qū)獨特的地理條件,武冬梅副研究員也提出了需要借助一定的栽培設施、菌種管理很重要、切忌盲目投資、盡量利用現有的設施或租用、可采取林下栽培等建議。
武冬梅作報告 魯東大學王建瑞博士則從國內外羊肚菌栽培模式、北方的氣候特點、現有栽培模式利與弊、“菌-林”間套作、菌菜連作規(guī)范化管理模式等方面介紹了我國北方羊肚菌設施化栽培及盈利模式。他在報告中講到,羊肚菌栽培現有栽培模式還是以大田季節(jié)性設施栽培為主,首次投入大,設施大部分為一次投入多年使用。羊肚菌在同一田塊進行栽培,在羊肚菌栽培間歇閑置,造成一定浪費,同時還會對羊肚菌連作生產產生障礙(同一田塊上栽培超過三年,會造成羊肚菌病害加重,產量降低,甚至絕產)。根據所采用的栽培的設施,選擇不同栽培模式,即可以減少投資增加收益,同時可以解決由于羊肚菌連作障礙。
王建瑞作報告 沈陽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舒黎黎博士在作《羊肚菌標準化種植環(huán)境調控及病蟲害防治》報告時,從農業(yè)設施的認識及建造原理、羊肚菌主要生物學特性、合理利用農業(yè)設施防控羊肚菌種植環(huán)境風險、羊肚菌栽培侵染性病害、羊肚菌栽培生理性病害等方面介紹了羊肚菌栽培環(huán)境調控和羊肚菌栽培病蟲害防治的相關問題。舒黎黎博士還著重介紹了死菇、子實體停止生長、畸形菇、菌肉薄、菇柄變紅、菌絲徒長等羊肚菌生理性病害的發(fā)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舒黎黎作報告 10月19日,在互動答疑之后,第二期羊肚菌標準化規(guī)模化種植及風險防控培訓班圓滿落幕。本次培訓班邀請到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資深從業(yè)人員授課,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涉及羊肚菌全產業(yè)鏈內容,受到參訓人員一致好評。
?。ㄘ熑尉庉嫞豪钛?/font>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