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工作進展
天坑是喀斯特地區(qū)石灰?guī)r地層經過地下河不斷沖刷巖層并最終地表塌陷形成的一種規(guī)模較大的陷坑狀負地貌形態(tài)。其四周巖壁陡峭,獨特的地質地貌形成了有別于周圍區(qū)域的小氣候和適合生物生存的獨特生境。國內外對天坑植物群落的研究,以及近年天坑中眾多新種和新記錄的發(fā)現表明,天坑內部形成的相對獨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為多種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提供了避難所,其更容易分化形成有別于周邊區(qū)域的生物類群,具有植物種類豐富、植被類型特殊、區(qū)系成分異常等特點,因此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為了對這一特殊生境下物種的種質資源進行有效保存,2021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以下簡稱“種質資源庫”)在高山科學促進中心的支持下,聯合紅河州林業(yè)和草原局對蒙自市周邊的多個天坑進行了初步調查,并于2021年6月17日在無人機偵測和專業(yè)攀巖團隊的協(xié)助下,通過繩降的方式對一直徑超過100米、深度約60-100米的大型天坑開展了種質資源的調查和采集工作。這是種質資源庫運行14年來,社會力量首次參與種質資源的搶救性收集工作,使無人機偵測和專業(yè)攀巖團隊參加此項工作成為可能。 此次天坑調查采集的成果頗豐,采集隊在天坑內的崖壁上發(fā)現了“百年相遇”的大花石蝴蝶(Petrocosmea grandiflora)的一個新居群。該種是1895年由英國植物學家根據W. Hancock采自云南蒙自地區(qū)的標本描述的一個新物種,模式標本現存于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標本館,但此后再也沒有露過真容。124年后,種質資源庫工作人員獲悉大花石蝴蝶一個野生分布點,并終于在2020年6月成功采集到第一批大花石蝴蝶種子。根據國際植物保護聯盟(IUCN)標準評估,該種的瀕危等級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當時發(fā)現的個體數量不超過300株,其中一個分布在公路邊的居群受人為活動的影響較大,生存受到了極大威脅。 幸運的是,在天坑周邊地區(qū),采集隊還獲得了另一種“百年相遇”植物竹生羊奶子(Elaeagnus bambusetorum)的成熟種子。竹生羊奶子的模式標本由奧地利植物學家韓馬迪(H. Handel-Mazzetti)于1915年3月8日在云南蒙自到蠻耗途中采集到,現存于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標本館(WU),在此之后再無該物種的標本記錄,至今已“消失”106年。再次發(fā)現的竹生羊奶子個體數量不足20株,且大部分植株生長在村莊周圍,受人為影響極大,其在IUCN的瀕危等級也是“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經初步清理,此次采集隊按單株對竹生羊奶子的種子進行的采集共收集到5份約5000粒成熟種子,該批種子已根據種質資源庫的保存規(guī)范正在開展清理、檢測和入庫工作。此外,采集隊還采集到了天坑內的報春花屬(Primula)、秋海棠屬(Begonia)、石蝴蝶屬(Petrocosmea)和球蘭屬(Hoya)等多種珍稀物種的種質資源。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由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提議建立,并于2007年在云南建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截止2020年底,已收集保存我國各類重要野生植物種子10601種85046份,占我國種子植物總數的36%。依托種質資源庫建設的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庫”將繼續(xù)聚焦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戰(zhàn)略目標,持續(xù)開展我國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藏和共享服務。 A.天坑航拍圖;B. 天坑內部景觀;C. 采集隊在天坑內合影;D. 采集隊員繩降天坑;E.大花石蝴蝶新發(fā)現居群的植株狀態(tài);F. “消失”百年的竹生羊奶子果實. (責任編輯:李雪)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