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工作進展
少年思將來,故生希望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守護者科研科普活動圓滿結束 文章來源:昆明植物園 | 發(fā)布時間:2021-08-23 | 作者:科普與園區(qū)開放辦公室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閉】 中國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為保護瀕危物種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因其種群數(shù)量少(遠低于最小生存種群)、生境退化或呈破碎化分布、受人類干擾嚴重、面臨著極高的滅絕風險等特征,被確定為我國的優(yōu)先保護類群。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守護者科研科普活動,從公益的角度,在線上發(fā)起守護招募,超過幾百人報名,最終選拔出20位有志少年,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的科研保育工作者一起守護極小種群綠色寶藏,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活動圓滿結束,收獲滿滿,守護續(xù)航。本次活動中,典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滇桐赫然在列:漾濞槭最初發(fā)現(xiàn)時僅有5株,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研究團隊多年調(diào)查,野外種群數(shù)量也不超過700株;而滇桐這一古老的第三紀孑遺植物,野外成年植株也不超過500株。 ![]() 7月30日,在探秘植物綠色寶藏及育苗實踐的第一階段活動中,上午大家從一路上看到的植物銘牌中,初識植物學名的構成;通過游戲了解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關系;親眼見識到掛果的漾濞槭和其他槭樹科成員。昆明植物園高級工程師尹擎老師,帶領大家栽種了漾濞槭剛萌發(fā)的小苗,同學們也從理論和實踐中大概知曉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概念,并討論野外植株數(shù)量變少的原因,探討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幫助它們。
![]() 活動初識
![]() 苗圃栽培 經(jīng)過苗圃的動手實踐,下午,同學們在活動導師的帶領下來到昆明植物園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專類園,探索和認識極小種群家族的物種,不僅深入地了解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概念,更認識了杜鵑紅山茶、西疇青岡、蒜頭果等由昆明植物園遷地保護的極小種群綠色寶藏,還驚喜的看到了正值花期的滇桐。昆明植物園高級工程師羅桂芬老師指導同學們開展滇桐等植物的組培實驗。通過實驗操作,大家體驗了一種全新的植物培養(yǎng)和保護技術手段,對于不能獲得種子的植物實現(xiàn)了另一種人工繁育和守護。同學們也期待著親手組培的神秘多肉植物通過實驗室的培養(yǎng),帶來更多的驚喜。
探秘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專類園
第一次接觸組培實驗 8月20日,迎來了本次活動的第二階段——進階保護實踐,育苗成效討論與總結。同學們滿懷期待地到苗圃,看到自己親手種下的小苗兩個星期后已茁壯成長,些許有些激動。尹擎老師再次來到同學們中間,指導大家科學測量和記錄漾濞槭小苗的株高,并一一示范如何正確地移栽苗圃里的實生苗和實驗室里的組培苗。在后續(xù)的實際操作中,同學們用心而細致,小組分工默契,成功移栽小苗。
第二階段移植幼苗
測量數(shù)據(jù) 下午,同學們來到科普教室,再次核查初次育苗時還未萌發(fā)的果實或種子是否還存有萌發(fā)跡象;在活動總結與分享會上,回顧整個活動過程,完成相關調(diào)查問卷和任務卡,并對活動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交流。期間,尹擎和羅桂芬老師驚喜現(xiàn)身,為大家解疑釋惑,使得大家發(fā)言更為踴躍,大家談活動感想,也紛紛展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小苗未來的長勢。
萌發(fā)核查
總結交流 在這“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的季節(jié)里,科研科普活動帶領一批有志少年,親眼見證并感受到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遷地保護、繁殖與栽培等突破性的研究進展,在這里通過科研保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有許許多多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種苗如同國寶大熊貓一樣,實現(xiàn)野外回歸,讓更多物種的生存有了希望。少而學者如日出之陽,相信在這批守護者的感染和帶領下,將有更多的少年和家庭參與到守護行動中,一道建設生態(tài)文明、保護生物多樣性。
活動合影 (責任編輯:李雪)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